电话:0898-65313807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创业军官

涅槃重生,奋进再出发

来源:《党建》杂志 时间:2018-05-18 作者:海南退役军人网 浏览量:

——“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纪念


  2018年5月12日是“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纪念日。10年来,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形成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取得振兴发展的根本性胜利,实现震区涅槃重生。


实现新时代汶川新发展
中共汶川县委书记 张通荣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石,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向心力,才能形成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推动转型发展的合力。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汶川县坚持“遵循规律、以人为本、趋利避害、优质高效、加快发展”的灾后重建思路,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涅槃重生。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映秀,对汶川10年的变化表示欣慰。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战胜各种困难,才能取得灾后重建和振兴发展的根本性胜利。祖国母亲给了汶川第2次生命,党和全国人民给了汶川人民重生的力量。久承大爱温暖的汶川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将铭恩奋进,实现新时代汶川新发展。

  一、解放思想,做到以学致知以知促行
  以全覆盖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为实践平台,坚定更新观念的主攻方向。搞好“大学习”,强化党员干部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解把握及运用,做到以学致知、以知促行。开展“大讨论”,引导党员干部深入思考“新时代怎么看、创新怎么办、下步怎么干”,破解基层干部只会“结硬寨、打呆仗”问题。深入“大调研”,针对性摸清群众需求、弄清发展规律、理清问题短板,让党员干部学有目标、干有激情、改有方向,推动党员和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

  二、转变作风,提升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直面重建结束后部分党员执行力不强、部分党组织追责不足的现象,以纪律约束促进作风转变。久久为功开展“清风禹里”专项整治,管牢党员干部思想、管优党员干部作风、管住党员干部日常,让全县党员干部习惯在有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实践绩效追溯目标内控管理机制,落实全员责任制、全员积分制、全员绩效制,搞好常态化跟踪问效;严格目标奖励二次分配制度,打破单位内部“大锅饭”,拉开奖励差距,让多劳者多得、优绩者优酬,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提升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强化党组织严于管理的政治自觉,激发党员和党组织共同担当作为。

  三、双向发力,在良性互动中提升党组织服务引领力
  直面部分党员能力、定力、动力、魄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实施“优秀干部人才支撑工程”深化干部人才培养,破解基层党员能力恐慌、焦虑加剧的困局,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服务引领功能。直面群众盼发展、地方欠发达、部分党员干部能力有待提升、部分群众心理失衡、发展预期过高的问题,持续开展感恩情怀培育教育和“文明四风”建设,通过深入开展群众思想工作,引导群众提升感恩意识,破解群众对政策和发展预期过高、对党员和党组织理解不够的问题,最终实现在相互理解、良性互动中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服务引领功能。

  四、党建引领,彰显党组织领导力
  直面党建工作在全时全域上谋划不够的现实问题,强化党建引领,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力。确保党员和党组织视野中不但有问题短板,更有群众需求,通过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共同发力,让党员党组织真正发挥作用。强化“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个关键目标,落实“党组织战斗力、领导力、创新力”三力提升的关键任务。找准“制定总体规划、推进精准施策、加强示范引领”的三条关键路径,紧盯“净化思想认知、强化忠诚干净担当、守住做人底线”三个关键环节,抓好“党建工作者、手握权力者、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的人”三类关键人群。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党建成效的关键因素,令党建工作有明显进步。


加快建成美丽繁荣和谐新德阳
中共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赵辉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德阳遭受了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特大地震灾害。10年来,德阳人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感天动地的艰苦奋斗,从灾难走向新生,从痛苦走向希望,从悲壮走向豪迈,夺取了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的伟大胜利。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科学规划发展新蓝图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德阳灾后重建10年来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一是贯彻新理念,优化发展路径。灾后重建中,德阳市委坚持科学发展,把握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城乡、科学重建的原则,分项制定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规划,科学推进灾区发展振兴。二是把握新形势,明确发展定位。灾后重建完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德阳市委主动调整发展定位,着力在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牢基础、做富县域、做美农村、做活开放、做优科教、做实民生上实现新突破,经济增长逐步向中高速转换。三是瞄准新目标,完善方法举措。新时代,德阳市委明确突出“一个中心任务”、实施两个“一号工程”、做到“三个率先”、建成“四个示范”、实现“五个走在前列”的“12345”实施路径,奋力开创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德阳新局面。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10年来,德阳始终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践行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经济增长呈现“双中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08年的687.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960.6亿元,年均增长10.1%,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在全省第3位。2017年,经济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高2.1、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扭转“总量靠前增速靠后”,实现“双高双靠前”。产业结构迈进“中高端”。“5·12”地震以来,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凸显。二是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重大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智能制造集群化发展,C919的130余项锻造件在德阳生产制造,德阳被联合国授予“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成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注重统筹融合发展,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
  “5·12”地震造成德阳市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严重损毁。德阳市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一是科学推进全域城镇化。扎实推进“百镇建设行动”,高标准打造航空小镇、年画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构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城镇体系。全市城镇化率达49.6%,规划建设7条覆盖186个村的“四好”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带,重灾乡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功能更加完善。二是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10年累计开展灾后生态恢复重建项目25个,城乡绿化建设总投入58.5亿元,生态修复项目投入7.1亿元,完成营造林192.65万亩,“5·12”地震损毁林地和裸露山体重新披上绿装,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三是准确把握德阳城市发展定位,不断推动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为核心,南有天府新区、北有德阳新城的“一核两中心”格局。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民生事业取得新突破
  德阳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怀真情办好民生实事,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与2008年比,2017年德阳市教育经费增加26.2亿元,医疗卫生机构增加2694个,1884个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全部免费开放,建成三级医疗机构8家,3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民生保障稳步提高。二是全面决胜脱贫攻坚。选派220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821名驻村干部进行对口帮扶,创新实施“三强书记”头雁扶贫、“股份园区”产业扶贫、“双基共建”金融扶贫、“双引领”思想扶贫的4大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7.2万人下降至2017年的2.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6.2%下降至0.77%。三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建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单位暨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11个。以“主动警务战略”为核心深入推进平安德阳建设,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依法妥善处理地震遇难学生家属、灾后重建信访积案,化解纠纷2.7万余件,德阳市获评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

  从严从实管党治党,政治生态呈现新气象
  德阳市坚持把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统筹起来,做到灾后重建、发展振兴推进到哪里,党的建设就推进到哪里。
  一是凝魂聚神加强思想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等党内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利用汉旺遗址、抗震救灾基地等开展党性教育。二是聚焦事业发展选贤任能。先后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援藏援芦先进典型中提拔重用干部2000余名。实施“185墩苗工程”,深入推进“递进培养”计划,5年遴选培养2600名优秀干部。三是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基础。“两新”党组织覆盖率由2008年的26%扩大到78%,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质量双提升。深入实施“头雁”工程,全面推进“百名书记雏雁培育计划”等,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2018年德阳市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热门话题
推荐文章
客服服务热线
0898-65313807
8:10-17:3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海南天涯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琼ICP备10200053号-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910号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南宝路20号 EMAIL:232264384@qq.com

ICP经营许可证:琼B2-20190429号 人力资源证: 460100100074号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