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出路在何方:员工须与企业同步升级
“外面明明是春天,但我的心却是寒冬?”樱木花道这句经典台词简直就是中国制造业如今真实的写照。从去年冬天开始,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以及江苏等地先后出现代工厂倒闭潮,比如面板商胜华科技,比如那个自杀未遂的东莞老板…如今冬去春来,中国制造业不但没有迎来春天,形式却更加严峻。
据国内媒体报道,春节前夕,日本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同一时间,微软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和北京工厂,裁员幅度达到9000人。另外,其他一些知名外资企业,如松下、夏普、TDK等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本土之计划,而三星、富士康、耐克等国际知名企业也受大陆成本压力纷纷向东南亚地区设立工厂。过完了春节,中国大陆制造业竟然出现了“哀鸿遍野”之气氛,这倒让笔者想起了2014年春节之后,东莞一下子成为20万少女永远回不去的家,显然,这样的类比有点邪恶,但流水线员工和站街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靠青春吃饭,每天忙得要死,还要上夜班,唯一不同的是,制造业员工是坐在流水线上,而站街妹是躺在沙发上,让制造业员工稍感优越的是,还有人关心他们未来的生活。
其实,产业链上的优胜劣汰甚至鱼死网破,本来就是物竞天择式自然规律,不该有如此轰动性效应,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种效应如瘟疫般在中国大陆肆意蔓延,加剧了中国制造业群体性的焦虑,同时,也证明了一些制造业企业根基非常薄弱,以及从业人员匮乏的技能,他们更喜欢把精力花费到策划罢工之上,而不是去进行知识储备。
谁动了中国制造企业的根基?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早在10年前就提出了《非常6+1》理论,即把整个产业链划分为7个部分,其中有6个环节是高利润环节,占比99%,且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而中国的制造业则处于产业链最低端,不但利润微薄且要拼尽血汗,且要付出环境的代价,总之,在郎教授的眼中,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绝对不是制造业强国。
如今外资纷纷撤离大陆主要是受10年来中国经济环境的压迫。回首这十年,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在中国非常不受待见,民间甚至流出“不好好学习,就送你去富士康”的说法,更关键的是,政策导向性让中国制造颇为尴尬,其中,最该控诉的应该就是房地产经济。诚然,以房地产和城市建设为代表的投资拉动式方式,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阶段性、短期性作用,但却无法给中国经济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房地产经济之于中国社会的破坏已经超出了经济领域,更是给中国民生、制度、文化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为要买房,中国有整整一代人80后要处于偿还贷款的尴尬中,没有理想,也没有办法有理想,按照李承鹏的说法:我们的脑袋里每天奔跑着两条狗,一只叫增殖,一只叫按揭,80后所谓的理想就是用青春的骨头熬了一锅房子的靓汤,5年、10年、20年,一辈子…喝下去如饮甘霖,如毒断肠。笔者认为,还点贷款倒没什么关系,毕竟美国青年也还贷,但当一个人脑袋里奔跑着两条狗的时候,还能指望他们想出什么好主意呢,就更不要说什么给国家出提建议这些高级事儿了。
此外,房地产经济之于制造业资本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如前文所述,实体制造经济是一个毛利率非常低的行业,而且要在前期投入大量人力、厂房、设备资源,还要受制于客户地不断压榨,一般来说,很多制造业的毛利率要低于5%。强悍如富士康给苹果代工也仅能分到2%的利润,但这个企业却要承担苹果供应链中最繁琐的环节,适当的时候还要替苹果背一些黑锅。正当中国制造业苦苦挣扎于个位数的利润之时,房地产经济却能高调宣布能轻松攫取30%的利润,这让苦逼的制造企业心理大面积失衡,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海尔、康佳等知名制造业也都计划进军房地产,而一些央企也想趁机捞上一笔,多亏郭台铭曾发誓不搞房地产,否则,依靠带动地方就业优势和庞大的员工数量,富士康品牌的房地产估计又是一块巨硕的肥肉。
针对资本进入房地产,特别是央企和大型制造资本,国家曾设有明确限制,但依旧不能改变“房地产最受资本青睐”的格局,更可怕的是,房地产也仅仅是这个国家畸形虚拟经济的其中之一,全民投机炒股,培训机构、琳琅满目的成功学,城市中的道路每年都修一次…这些机构和政策把大量的民间资本全部吸走,留给制造业的空间越来越小,可以说,经济的大环境耽误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当然,陷入困境的中国制造业肯定也有自身的问题,最致命的缺陷就是缺少对未来的布局,从技术演进到干部培养,再到成本控制机制以及自动化研发。没有做好这些的制造业,注定了他们无法迈过这道转型的大坎。
谁动了中国制造员工的饭碗?
大量制造业倒闭,或者毫无征兆的解除合同,影响的不仅仅是几家企业和地方出口额,更要命的话题是,企业中的员工该何去何从?如前文所述,郎咸平痛斥中国正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污染环境,但他却忽略了一项最重要的不良影响,那就是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流水线上的工作是一个体力话,沿海打工者基本上是来自农村的青壮年主力,他们把最该学习的时光奉献给了枯燥、单调的工作,我们不禁要问:十年后,谁来帮中国制造业升级?
其实,流水线员工的生活已经受到权威媒体的关注,《新周刊》描述这样的生活是“2个小时,望见一生”。沿海地区很多制造企业都采用计件工资制度,员工们为了赚取更多的工资,主动压缩休息时间,像上了发条一样机械苦干,但因身体过于疲惫,总量仍不尽如人意。对于年轻人来说,上夜班是最痛苦的事情,每次看表都只过了5分钟,流水线就跟永动机一样,好像永远也不会停止…这些细节基本构成了流水线工人的一天。因工作过于单调、枯燥,员工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去应付,自然,下班之后,他们不可能再去自主学习,更会认为公司开办的培训课程就是一种负担,他们只想尽快看到自己的男女朋友,然后去开房,痛痛快快地打一炮,周而复始,无休无止。这种糟糕的工作生活状态,不单消耗了员工的青春,更是阻碍了他们向上流动的通道,于是员工们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于工资和加班费。最近几年,笔者常看到员工罢工的新闻,比较奇怪的是,他们争取的不是休息日,而是加班,因为更多的加班,意味着更多的收入,很多制造业的员工常常选择呆坐在流水线上2个小时,消耗生命。
一些中国制造企业倒闭后,总会引发员工抗议事件,他们值得同情,duang得一下就丢了工作,真得很可怜,但这种可怜来不仅来自于制度和环境,更源于他们自身的生活价值取向。事实上,真正可怜的人肯定不是那些拥有知识资本的高管,而是那些从不喜欢学习的基层员工。
要改变这种状态,唯一的出路就是员工要随着企业一起升级,比如现如今流行的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用户服务的生产模式,简单来说,工业4.0时代将会有更多的智慧型、自动化工厂出现,届时大批的传统工人将会下岗,机器人会读懂《SOP》且能完美地完成组装动作,更重要的是,工厂不用支付给它们加班费。真到了工业4.0时代,没有知识资本的人将成为流浪汉,但没有人有义务去救济他们,因为他们疏于学习,只能被淘汰。相比之下,那些关注自动化、大数据、传感器等先进技术的员工,则不用担心丢掉工作。
最后,笔者提醒读者,企业倒闭对于没有知识储备的人就是世界末日,而之于知识储备丰富的人来说,只不过是换一个工作地点,重新开始!
Copyright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海南天涯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琼ICP备10200053号-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910号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南宝路20号 EMAIL:232264384@qq.com
ICP经营许可证:琼B2-20190429号 人力资源证: 460100100074号
Powered by PHPYun.